您当前位置: Kaiyun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4-07 05:38:35 浏览: 次
Kaiyun【立报国之志 育家国情怀】向孟少农学习做一生的实践者我们纪念孟少农同志,要学习他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学习他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学习他敢想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学习他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把汽车事业做强做优,为实现百年东风梦、汽车强国梦、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东风公司董事长、竺延风在2015年12月11日纪念孟少农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终于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小轿车了。”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期间,主席在林伯渠秘书长陪同下坐进“东风”轿车,围着花园跑了两圈后,高兴地说道。
1935年,孟少农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41年取得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资格,194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福特汽车、斯蒂贝克汽车厂实习,担任工程师。1946年回国,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从1948年起,孟少农先后担任华北人民政府工业企业部工程师、中央重工业部技术室主任、重工业部汽车筹备组副主任。1952年至1956年,担任一汽副厂长、总工程师。1965年至1969年,担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师室负责人。1971年5月至1977年12月,担任陕汽革委会副主任、总工程师。
1977年年底,孟少农调任二汽,先后担任副厂长、总工程师,二汽咨询委员会主任。1988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
他把创新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在竞争的条件下,光有吸收学习而没有自己的创新,是永远走不到发展前列的。”
他把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在二汽建立了技术中心和教育中心,主持建立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二汽职工大学中专部、高级技工学校等,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是实业救国思想的践行者,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拓荒牛”,是躬身汽车技术的科学家,是培育中国汽车工业人才的教育家……他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奋进之光的中国汽车科技界先驱。
孟少农原名孟庆基,字少农,是湖南桃源县人,这个县因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而得名。1915年,孟少农出生在北京,后来袁世凯复辟,他随祖父回到老家湖南。
孟少农学习优秀,每逢考试必得第一。1935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的“清寒公费生”,学习机械专业。
“七七事变”后,孟少农随学校南下,在长沙与同系的一批同学一起参加了的“陆军交通辎重兵学校”。在学校里,他们把汽车拆了装,装了拆,练就了很好的动手能力。1939年8月,孟少农回到学校——在当时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大继续读书。1941年10月,考取了清华留美第五届公费生,进入美国波士顿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专攻汽车专业。
“光念书,在哪儿不能念?何必在美国?弄个博士学位,回国还是个教书匠。我要做一个实践者,把美国的工厂搬到中国去!”1943年2月,孟少农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谢绝了中外导师建议他转学物理和继续攻读博士的殷切希望,转去了福特汽车厂实习深造。
福特汽车厂非常器重这位勤奋好学的中国工程师,为孟少农提供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优厚的待遇,想把他留在福特厂。同时,J&L机床厂也看中了他,想聘请他当雇员,甚至还填好了雇员证,开好了支票。但这一切都被孟少农婉言谢绝了。他要回到祖国去,为中国制造汽车。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孟少农的心早已飞回了祖国。1946年6月初,他在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搭乘战后开通的第一班民用航船,回到了祖国,成为清华大学第一个教汽车专业的教授,开创了中国高等学府中第一个汽车专业。1947年7月,毅然参加了中国党。1948年9月,奉命奔赴解放区参加工作,成了一名普通的战士。
1950年1月10日,中央重工业部副部长刘鼎同志找孟少农谈话:“立刻着手筹建中国汽车工业,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
孟少农一听,非常高兴!盼了多少年,不就是为这个吗?这一年2月21日,刚过完春节假期第一天,孟少农就正式到汽车筹备组工作,这时的筹备组他还是“光杆司令”一人。
3月初,重工业部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郭力任主任,孟少农任副主任。孟少农主要抓两件事:一是调查研究,收集旧中国有关汽车和汽车工业基本情况;二是集结和培养技术骨干,他凭着原来在清华大学任教等诸多条件,广泛招集人才,很快集合起新老技术人员近200人的一支精干队伍。
为培养这支队伍,孟少农一方面办起,亲自授课;一方面在南池子建起一个千余平方米的实验室(此实验室后发展成为汽车研究所,迁到长春),组织拆装汽车;同时和京津的几所大合举办了高年级学生下厂实习,为新中国汽车工业培训了第一批人才,这批人才都成为我国汽车界主要骨干力量。
1950年12月2日,按照毛主席与斯大林签订的协议,苏联汽车工厂设计专家组来到北京,参与援建汽车制造厂的筹备工作。1951年春节前,孟少农陪同苏联专家去长春考察,选定了厂址。
1951年1月18日,是中国汽车工业应该永记的日子。这一天,陈云同志主持了中财委会议,研究确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正是这次会议确定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厂的建厂方针,以及中国第一座汽车厂的选址范围。1951年1月26日,中财委正式下发关于建设中国第一个汽车厂的决定。
1952年7月,重工业部选派以孟少农为首,有李刚、陈祖涛、潘承烈同志参加的驻莫斯科代表小组,负责办理一汽技术设计联络、设备订货与分交、聘请专家、派遣实习人员等事宜。经与多方反复商定,一汽从苏联引进工厂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备、技术文件和一整套组织设计;订购成套设备5千余台;聘请各类专家近200名;派遣实习生近600名。
1953年7月,代表小组要办理的事已经大部就绪,孟少农先行回国,留下李刚等继续工作。从此,他就出任一汽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全力协助厂长饶斌、总工程师郭力工作。
在整整三年的建厂阶段,孟少农把全部精力、智慧倾注到一汽建设上。他不仅口头讲,而且详细写出工厂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工作路线、人员职责等资料,使全厂机构及时地运转起来,奠定了建厂工作的基础。对产品、工艺、机动、技术等处的领导干部一个个地谈话,每人上一次课,讲解干些什么,怎样组织开展工作。对有的领导干部还讲过多次。他对先后派遣到苏联实习的大部分人员,也一个一个地谈话,告诉他们学什么、怎么学、学回来干什么。他抓干部技术、业务学习,极为认真,亲自备课,亲自讲课,还亲自制定出各类人员和工人的培训计划,组织指导实施,使一汽掀起学文化、学管理、学技术的热潮。他还经常深入到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并及时组织协调,避免很多返工与浪费。
1955年下半年,一汽进入零件调试阶段,孟少农主管产品设计、工艺、冶金和生产准备等部门工作,经常深入现场,检查了解零件调试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处理一些重大技术问题,保证调试生产按计划进行。
“我国汽车工业需要大发展,技术工作要走在前头,要有准备,要学会自己走路。”此时,孟少农不失时机地把主要精力转移到考虑如何提高质量和发展多品种问题。
1956年11月,孟少农组织制定一汽1957年至1962年解放牌汽车设计改进和发展新品种规划,其中包含解放车的改进、设计CA-11型平头新解放,及其派生的自卸车、牵引车、公共汽车和开发军用车和轿车系列。他对这个规划的实施抓得很紧,一个一个地进行具体指导。经过多年努力,除公共汽车外,其余全部实现。
解放牌汽车投产后,陆续暴露出一些重大缺陷和质量问题,如发动机开锅、驾驶室闷热、转向沉重、车架纵梁易裂等。孟少农和有关设计人员一起,反复研讨,制定改进方案,不断进行试验。经过几年努力,解放牌汽车有了十多项改进,大大提高了整车的性能和质量。
60年代初,一汽按照苏联吉尔157图纸,试制出两批军用越野车,但存在不少质量问题,不能正式投产,急需修改设计。孟少农非常重视该车设计改进工作,他组织人员到部队调查,集合有关人员讨论改进方案,并反复论证,还亲自参与审定整车和各个总成设计结构和图纸,深入到图桌旁指导工作。1964年正式投产,质量很好。
为提高解放牌汽车的马力(原设计为95马力)和其他性能问题,孟少农积极组织自行开发直列顶置汽门发动机(6102型)来代替老解放车的发动机并亲自参与设计、试制和试验,一次试验成功。这种性能先进的发动机,后经改进成为二汽EQ140型东风车的发动机,使东风车以马力大,跑得快而闻名全国。
孟少农很重视开发我国自己的柴油机。60年代初,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他组织研制120系列V8柴油机,1964年试制出样品Kaiyun,这是一汽一次最好的高质量的总成样品试制。样机一次试验成功,鉴定合格,成为一汽第一个汽车发动机产品储备。
“孟少农是我国最早提出并重视我国小轿车的开发的汽车人。”早在50年代中期,孟少农就提出一汽开发小轿车的设想。当时有人认为,开发轿车为时尚早,但孟少农认为有必要在技术上早做准备。
1957年,孟少农患病住在吉林省立医院,他就在病房里绘出设想的草图,并请设计专家吴敬业、刘炳南、史汝楫、富侠等同志去病房探讨研究。
当时机械工业部和中央领导同志很支持他的这个设想,并及时地提供了多辆轿车样车。经过一汽全厂职工努力,于1958年5月上旬,试制出我国第一辆东风牌轿车,并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期间开到了中南海,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第一次坐上我国自己制造的小轿车。
1958年下半年,中央给一汽下达一个重任,要自制高级轿车。试制中,质量问题较多,如液压挺杆、高压油泵、液压变矩器达不到技术要求,还有车门下沉等等。一汽在王少林副总工程师和党委方吉等同志领导下,组织若干个攻关队,进行周期性轮番研讨和攻关,重大技术问题请孟少农拍板定案。
当时参与研制的老汽车专家支德瑜同志说:“少农同志可贵之处在于他听取汇报后,都能针对问题的特点,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和指导,因而较快地奠定了红旗高级轿车的技术基础。”
孟少农为一汽的筹备、建设、建成投产、老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研制等勤奋苦战15个春秋,为一汽50年代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作出卓越贡献。在他离开一汽时,一汽已有三个系列品种和30多种变型专用车投产。
1965年,孟少农调到机械工业部汽车局,负责总师室工作。正当他构思我国汽车工业新的蓝图时,“文化大”风暴席卷全国,一个“学术权威”帽子,压得他寸步难行,被下放到江西干校劳动。
而此时,陕西汽车制造厂正在兴建,一种试制了几轮,还不能定型。深知孟少农为人的该厂主要负责人陈子良同志向上级大胆地提出:“我要孟少农”。
陕西汽车制造厂位于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下麦李西沟,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建厂初期,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工作上又困难重重。孟少农不为名,不为利,冒着风险,排除障碍,专心致志地研制开发延安250型五吨越野车。
1971年,正值延安250型越野车试验定型关键时刻,经过三轮试制后,在试验中仍出现可靠性较差及动力性不足的严重问题,需修改设计,改进结构。但当时环境下,设计和工艺人员全部分散在各车间和工段,与产品设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很不适应。
为改变局面,孟少农要求成立设计科、建立试验室。他的意见受到领导班子重视,厂里很快组建了设计科,并建立有一定规模的试验室,购制了一批试验设备,使陕汽有了自己的设计试验阵地。
在组建设计机构的同时,孟少农组织和领导全厂全面地开展产品设计的大修改,如针对整车加速性达不到要求,孟少农提出将最高档由超速档改成直接档,最高车速由75公里/小时,降到70公里/小时,改善了加速性。为提高设计质量,他要求对主要总成和部件重新进行强度校核,对不合理的结构和尺寸进行设计改进,大大提高了设计的科学性。
更改设计后的延安250第四轮样车,经过一系列的定型试验,成功地解决了可靠件和动力性问题,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并于1974年12月通过定型鉴定,1975年正式投产。
1978年8月,延安250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在同吨位三种越野车的竞争中,名列榜首。1984年该车又以两个方队形式威武雄壮地通过;还在老山前线建立了战功,成为我用越野车的佼佼者。
陕汽延安250型越野车的发动机,原是采用杭州汽车发动机厂6130型柴油机全套图纸生产的。“陕汽不应该完全照搬,要利用新建厂的有利条件,对该机的弱点加以改进。”孟少农与技术人员一道着手解决一系列具体技术难题,使该机水平超过了原来,在1978年8月获全国机械工业科学大会科技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陕汽五吨越野车研制过程中,孟少农提出:“一个工厂光靠生产是不行的,必须开发一个当家的民品汽车。”
陕汽本着这指导思想,在孟少农的直接领导下,1975年至1976年,集中力量完成了新的15吨6×4型民用载重汽车160型汽车的大部分设计工作。但由于孟少农在1977年底调离陕汽,他的设想未能实现。
10年之后,陕汽原革委会主任陈子良同志十分感慨地说:“陕汽当时如果沿着老孟的路走下去就好了,把160车搞上去,陕汽就不会这么困难!”
“二汽建设不能照搬一汽模式,要闯出新路,产量要大,品种要多,设备要新,技术要先进,生产要专业化。”
70年代,孟少农由陕汽转战二汽。二汽是当时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自力更生自己设计创建的汽车制造新基地。他虽然来得较晚,但早在二汽筹建时,就协助二汽筹建组领导饶斌等同志作了许多工作。
“二汽建设不能照搬一汽模式,要闯出新路,产量要大,品种要多,设备要新,技术要先进,生产要专业化。”1965年,二汽开始筹建时,孟少农就向筹备组饶斌同志提出大胆设想。
饶斌同志采纳了孟少农的建议,并作为建厂方针重要内容。事实证明,孟少农的设想是完全正确的,为二汽生产技术和生产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摸索到一条新的道路Kaiyun。
孟少农转战到二汽时,正值二汽建设处于最艰难的时刻。五吨民用车质量问题很多,不能投产;军用车也存在大量质量问题,处于进退维谷境地。
孟少农经过调查后说:“五吨车产品设计基础是好的,不必推倒重来,也不用再试制一轮,可以改进部分设计,提高质量,直接投产。”
孟少农和负责产品设计的王汝湜等同志,共同研究,分出轻重缓急,决定总厂抓64项重大质量问题,其余数千项质量问题分解到专业厂、车间、班组解决。
孟少农将这次全面攻关称为“背水一战”,动员全厂集中力量会战,建议组织产品设计改进攻关会战指挥部,把产品、工艺、设备等方面的技术力量集中起来,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改变了过去各管一摊,互相推诿的软散局面。
攻关中,孟少农既运筹帷幄,又深入基层,集中群众智慧,与几十个攻关队、组共同研究制定攻关措施。他不仅在技术上精心研究,拍板定案,而且常常承担总调度工作。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经过半年多苦战,攻克了EQ140、EQ240两种汽车86项重大难关,并于当年第四季度投产。
新出产的东风车以马力大、速度快、耗油低、轻便灵活、视线开阔等先进性能而闻名全国。特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东风车大显神威,被广大指战员赞为“英雄车”、“功臣车”,一扫过去被形容为“看起来龇牙咧嘴,走起来摇头摆尾,停下来漏油漏水”的旧貌。
“背水一战”的成功,使二汽当年即实现扭亏为盈,以后十年每年均以万辆幅度递增,使二汽出现兴旺发达局面。
1981年,我国经济建设处于调整时期,二汽东风车陷入滞销困境。为渡过难关,孟少农不失时机地提出以东风车为主体,开发节油车,提高经济性。他提出5项改进技术措施,即将压缩比由6.75提高到7.0,采用子午线轮胎,加长转向垂臂,换用省油化油器等。实施后,节油效果非常明显,很受用户欢迎。
“用户需要什么车,我们就搞什么车。”孟少农同时根据市场调查情况,以极大的精力,组织指挥设计和生产变型车。至1982年年底,东风五吨系列改装车有53种,变型车达42种,打开了东风车的销路。
孟少农是二汽独自开发研制EQ6110型柴油机和EQ6105型汽油机的主持者。这两种发动机的主要参数均由他提出。EQ6110功率为160马力,EQ6105功率为165马力。其特点是寿命长,好制造,很适合我国生产、工艺、制造水平。
国家鉴定认为:“该机设计紧凑,外形美观,结构参数合理,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国外内燃机设计权威林慰梓与MOSS评价为“处于国际中上水平”。其中6105汽油机通过与英国里卡图公司合作改进,供三吨半越野车用,取得成功。EQ6110型柴油机主要用于8吨以上载重车。
80年代初,孟少农大力从技术上促进二汽走向联合联营发展道路。在他组织指导下,二汽成功地设计试制出适用于云、贵、川的EQ140C高原车、EQ140S5A大客车底盘及EQ140T型大客车底盘。他倡议与河南联合设计Kaiyun、联合试制、联合开发、联合生产EQD131三吨级轻型载货车,并亲自参与设计。此车通过国家鉴定,在郑州市建成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的总装厂,年产2.5万辆。在他主持下,二汽还与成都建筑机械厂合作制成部队用的装甲车。
在改革开放时期,孟少农十分重视引进先进技术,但更重视消化吸收,为我所用,特别重视以我为主。他积极支持二汽引进美国康明斯公司的柴油机来提高国内柴油机的设计和生产水平;促进与日本日产柴公司合作,但只引进驾驶室、变速箱与前后桥总成,我国自己搞整车设计(八吨平头柴油车和三吨半军用车)。这样既充分掌握主动权,且能又快又好地上马。同时,孟少农还积极促进二汽与英国铸铁研究协会合作,仅以三万英镑实际代价,换取英方180多条咨询意见。执行之后,每年可获得上百万元的降低废品和成本的效益,并提高了生产能力。
“小厂搞大车,而大厂搞小车,我们也应当这样干。”孟少农极为重视我国轿车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他力求通过发展轿车生产来提高我国整个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在二汽,他多次谈了及早开发轿车和轻型车的设想。
1982年,他在中国科学院的一次会议上,用大量实例宣传汽车工业应是我国支柱产业和我国应当大力抓紧发展轿车生产而不能迟疑的观点。他的许多主张和有说服力的建议,对后来国家决定大力发展轿车工业和充分利用一汽、二汽优势开发轿车工业起了重大作用。
孟少农常说:“世界汽车发展一般规律是:三年一小改,八至十年一换型,大多数先进国家是前一代产品在生产改进,下一代产品在设计室、试车场里发展成熟并进行生产准备;第三代产品则在造型室、在研究部门和人们的脑海里逐步酝酿成型。”
80年代初,孟少农坚持改组二汽产品设计处和工艺研究所,建立一个以产品开发为核心,融材料、工艺、基础技术于一体,具有强大开发能力的技术中心。
孟少农晚年时期,在二汽艰苦奋斗整整10个春秋。为二汽闯过质量、滞销、缓建三大关,为二汽发展横向联合经营,为二汽长远兴旺发展奠定基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先进的技术成果,我们可以用金钱买到,而在这些成果后面的理论、方法、数据……是不易买到的。因此,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培养我们自己发展技术成果的本领方面。”孟少农说。
孟少农十分关心汽车工业技术队伍的培养。几十年中,他培养出来的人才遍及我国汽车和拖拉机行业,很多成为主要骨干。他堪称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师长。
50年代初,在一汽建厂时期,他根据工厂生产发展和管理需要,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创办了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中级汽车人才。为培养高级汽车工业人才,他倡议与地方合作,创办起我国唯一的一所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改为吉林工业大学),并选派一批技术骨干去任教。
在陕汽,他根据建厂需要和大学不能正常输送人才的情况,大胆地创办职工大学,自任校长,自编教材,亲自授课,使一大批文化水平较高,又有多年生产经验的青工获得深造。
80年代初,在他的倡议下,二汽建立了教育中心,1978年他就兼任二汽职工大学校长,1983年,他成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首任院长。
特别令人敬佩的是,孟少农年届古稀时,仍在思考为我国汽车工业培养人才,“如果说,我在有生之年有什么奢望的话,就是在培养年轻一代上贡献点微力。”
1985年,孟少农已体弱多病,但还亲自编写讲义,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生讲授了国内外无人讲过的一门新课《汽车设计方》。《汽车设计方》不仅对我国汽车工业作出理论指导,而且对发展整个机械工业,同样有指导意义。
这门课近30学时,孟少农前后讲了三轮。1986年2月,他患病较重,住张湾医院治疗,挂着输液吊瓶。卧于病床的他仍然在恳求医生:“过几天,还有我的两节课,到时候你一定要放我出院啊!”
病重期间,孟少农仍一堂课也不肯拉下,坚持来校讲课。后来他行动都困难了,每次在教学楼上下楼梯时,都由助教十分小心地扶着,他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往下挪动脚步,看着他蜡黄的面容,大家的泪忍不住滚下来,纷纷要求他休息,不要再来讲课了,但他依然坚持。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中,他从未因病停止过给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生讲课……就在他病逝前的一个月,他还惦记着要把前一次出差拖下的课补上,准备多加一次课。当学生去医院看他时,他躺在病榻上对探望他的学生说:“明天的课看来不能上了,下次课前别忘了打个电话给我。”
为培养后人,孟少农不顾年老体弱,甚至不顾病痛。198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请他组织编写一本面向机械制造行业的、实用的《机械加工工艺手册》时,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这一重任,并带病写出《手册》提纲第一稿。1987年4月,在江苏吴江召开《手册》编审会,他中止了用药灌肠治病去参加会议。
长期的操劳,多年的痛风病,使得孟少农的肾功能严重受损。1987年年底,孟少农转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治疗。
1988年1月9日,即在他逝世的前六天,已处于弥留之际,当二汽同志去医院看望他时,他还关心地问:你们搞的小轿车前期工程怎样?当回答“进展顺利”时,他很满意,并自信地说:等病好了,我和你们一起干。
孟少农用“做一个实践者”的豪迈誓言,甘当“拓荒牛”的奉献精神,不仅书写了自己的不朽人生,也写下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崛起到走向辉煌的厚重一页!
作为公司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报国之志 育家国情怀”专题学习教育当前正在公司研发科技人员中全面展开。公司要求,要认真学习孟少农等东风老一辈优秀研发科技人员的先进事迹,强化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家国情怀,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和心浮气躁情绪,把个人的职业成长与公司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在推动实现“三个领先、一个率先”奋斗目标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孟少农只活了73岁。但他转战一汽、陕汽、二汽,为我国汽车工业创建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在清华大学和湖北汽院,他又善为人师甘当人梯。1943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时曾说:“我要做一个实践者。”他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把自己的汽车知识和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了我国的汽车工业,而从不计较名誉地位,直到晚年才获得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光荣称号。
我们今天向孟少农学习,就要甘做实践者。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前靠实干,未来更要靠实干。青年时期的孟少农,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并把这种热爱转化为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忠诚和执着,真抓实干、百折不挠,不断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公司科技战线是知识分子最密集的战线,作为知识分子,应当有更强烈的家国情怀,把个人追求与党的事业、国家振兴及东风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人成长融入东风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进步之中。孟少农几十年身处一线,扎根基层,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也从无怨言或提出什么要求。晚年,组织上曾几次让他迁居北京,他则说:“我是搞具体技术工作的,脱离基层,远离生产现场又能干什么呢!”这既是他的谦虚,也充分体现了他对事业追求的真挚。公司科技研发人员向孟少农学习,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然有我的胸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甘坐冷板凳,勇做栽树人,以一己之力为全局添彩,以一域之光为全局增光。
我们今天向孟少农学习,就要善做实践者。孟少农对于许多问题有真知灼见,有自己的成套想法,他提出的“产品发展要设计一代,改进一代,预研一代”的理念,持续影响着东风汽车研发事业的发展。他曾坚定地鼓励同事:“我们不能总是依靠拐棍走路,摔跤怕什么?摔几下就学会走路了!”我们向孟少农学习,要学习他敢想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深刻洞悉、牢牢把握产业发展的脉搏,未雨绸缪、开拓创新,不断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当前,我们正迎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时代向公司科技研发战线提出了新的课题。公司广大科技研发人员要勇敢肩负起使命,保持强烈的信心和决心,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用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想方法的劲头,敢于向创新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发起冲锋,毫不犹豫、毫不松懈地扛起“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责任。要围绕市场和用户所需要的、公司战略所要求的、有利于构建未来竞争格局的研发课题,攻克核心技术,打造拳头产品,提升体系能力,在科研攻关的主战场奉献智慧与才干。
二汽创业者们在物质极度匮乏、装备极为简陋的鄂西北大山沟里,自力更生,马灯挑夜,创造形成了东风历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马灯精神。孟少农同志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在他的身上,永远闪耀着马灯精神的光芒。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务必永远铭记孟少农等老一代创业者的历史功勋,大力弘扬马灯精神,加快建设卓越东风,为建设汽车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